少谈阴谋论,多看确定性
花生妈的小纸条
正文开始前,我想和大家说一件事:
(资料图片)
去年上万位朋友订阅的《阳光少年报》,是中国第一份办给小学生的新闻故事报。由于口碑极好,孩子也爱读,最近不断有朋友问我何时能续订。我已经和报社谈好了优惠政策和赠品,这周三7月12日就能开团啦!
同时还有一个好消息:以前阳光少年报只有小学版,今年也计划要推出初中版了。只是目前还没正式发行,我和报社争取到了仅有的100个名额,符合条件的可以免费赠送一期试读,家有小升初或初中生的也可以关注起来。
需要续订的老朋友,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团购机会。
如果有对这份报纸还不大了解的新朋友,周三我也会有详细的介绍,我们不见不散。
7月8日教育考试院发布一分一段表,果然中考的高分段人数少了很多。即使是相对最“卷”的海淀区,650分以上今年是205个学生,去年却是2632个,连十分之一都不到。
(一份一段表来自“北京教育考试院”官网)
去年公布出分后,网上一片阴谋论,说什么中考接下来会越来越简单,是故意让孩子上高中没有区分度。
当时我就明确反对阴谋论。
其实一年压根看不出来啥规律,至少要看3到5年,而这几年中考难度主要是两个原因起作用:
第一是疫情影响:21年疫情影响小,考试难度正常甚至略偏难;22年疫情影响大,网课时间长,试卷就出的容易。
第二是上一年影响:比如上一年题目出难了,下一年出题人就会手下留情,比如你们可以比较20年和21年;上一年出的太容易没区分度,下一年就会稍微往回找补下,今年就属于这个情况。
这是我一年前的文章,今年实际情况符合我去年的判断。
(我2022年7月的文章)
从今年起应该没有疫情影响了,难度波动就会回归正常幅度。
区分度向来是出卷人的重要考量指标,所以不可能不讲区分度。去年这种特殊情况,不能等同于一般规律,更不能凭此编出阴谋论。
只是家长心里要清楚,和选拔性的高考相比,中考更接近水平测试。虽说难度每年有波动,也会有一定科学区分度,但总体来说中考难度比起高考还是会弱很多。
所以没必要去钻研难题怪题,也别刚上初中就把孩子搞得太累太紧张。按花生和他同学的经验来看,只要平时基础知识打扎实,到初三复习完全来得及。
研究中高考,大家千万别听信有的没的阴谋论,而是要看到确定性。
今天我要说一个确定的规律,那就是:
现在中高考不仅仅考知识考能力,还有一部分是价值分。
什么叫“价值分”?就是在新课标“无情境不命题”要求下,给出一个联系中国国情或社会现实的背景材料,来考察孩子的思维方式、胸襟境界以及价值观。
关于“价值分”,大家可能最容易想到的是中高考作文。
的确,除了考察写作能力,中高考作文阅卷也要看立意,也就是刚才说的价值分。
比如今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第一选项,立意可以贴合精神传承或文化自信。
高考也是如此,这是今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:
今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:
什么样的故事是好的故事?这不仅考察学生平时是不是读书看报,也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和思想境界水平。
所以我一直提醒大家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多看报。同时,准备一个写作素材本,把这几年的热点焦点事例、感动中国的人物记录下来,积累起来。记住:古不如今,外不如中。
古诗词也要分类摘抄一些金句,比如家国情怀、笃志力学、艰苦奋斗、探寻真理等等。
除了语文阅读和写作,政治当然也会包含价值分,很多。
2022年北京中考政治卷:
英语也有价值分,出题需要讲究“价值立意,润物无声”。
让大家想不到的是物理学科,也有价值分。
比如2021北京物理中考,就考察了中国古代天文成果。这篇材料不算太好读,很多同学都晕了,还以为在考语文或历史。
至于这两年中国航天事业成果,更是高频出现在物理科普阅读题中,比如今年2023北京物理中考题。
那接下来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?
少听信“阴谋论”,多研究确定性,比如今天我分享的“价值分”。
对于新中考和新高考,大家以为的“难”,倒不如更准确的说是“灵活”。因为会给出具体情境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,往往与中华优秀文化、新中国建设成就、新时代价值观密切相关。
我们的孩子,不能只闭门学习,更要多读书看报,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。通过阅读和实践,提升思想境界和问题解决能力,使得家庭教育也向“立德树人”的标准看齐。
关键词: